展覽及其他活動 > 表演 > 2010年南蓮清音‧琴韻絃歌
 
2010年南蓮清音‧琴韻絃歌
     
 

志蓮淨苑主辦
 
 
         
 

 

日期 

2010年9月23日 (四)
琴:姚公白        姚公敬

2010年9月25日 (六)
琴:姚公白        姚公敬
歌:張為群        馬常勝

    
 時間晚上7:30 
    
 地點

南蓮園池  香海軒

九龍鑽石山鳳德道60號
(港鐵鑽石山站 C2出口)

    
 票價:港幣$200
    
 查詢電話:

3658 9312 (節目查詢)
2734 9009 (票務查詢)

    
 門票:

城市電腦售票網公開發售

   

 www.urbtix.hk

淨收益撥歸南蓮園池營運經費

 

 

 

 
  九月二十三日演出曲目  
         
  演出曲目          演奏者

良宵引           姚公白
平沙落雁          姚公白
洞庭秋思          姚公敬
漁樵問答          姚公敬
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   姚公白
小胡笳           姚公敬

中場休息十五分鐘

大胡笳           姚公白
瀟湘水雲          姚公白
華胥引           姚公敬
屈原問渡          姚公敬
鶴鳴九皋          姚公白
普庵咒           姚公白 姚公敬

*鳴謝盧偉國博士借出宋琴「移雲」及明琴「海月天風」。


 
  曲目簡介  
         
  1. 良宵引
據本:《五知齋琴譜》 傳授:姚丙炎

樂曲呈現清風靜夜,月朗星輝,和樂安閒的意境。全曲短小洗煉,委婉清新。

2. 平沙落雁
據本:《春草堂琴譜》 打譜:姚丙炎

樂曲描述秋高氣爽、雲程萬里、群雁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抒逸士之胸懷。

3. 洞庭秋思
據本:《琴書大全》等合參 打譜:查阜西

樂曲描繪洞庭湖水天一色的秀麗秋光,如詩似畫,勾起無限遐思。曲調清新淡雅。

4. 漁樵問答
據本:《琴學入門》 打譜:吳景略

樂曲通過漁夫和樵夫的對答,描寫離塵脫俗、逍遙山水間的隱逸情趣。曲調恬靜優美,引人入勝。

5. 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
據本:《神奇秘譜》 打譜:姚丙炎

此為兩首對月興懷之樂曲,前者對月,後者興懷。姚丙炎經習彈後認為二曲合一更為妥當,良如皓月當空,隨緣而照或感時或懷古或傷悼或思聖人或思美人,各抒所懷以表胸臆。

6. 小胡笳
據本:《神奇秘譜》 打譜:姚丙炎

此曲為唐董庭蘭所作,寫漢末蔡文姬為胡騎所擄,在胡思國望鄉之悲情。

7. 大胡笳
據本:《神奇秘譜》 打譜:姚丙炎

此曲為唐董庭蘭所作,寫蔡文姬被擄入胡十二年,生有二子,在胡思國望鄉之悲情及一朝別子返鄉骨肉分離的悲痛心情。

8. 瀟湘水雲
據本:《神奇秘譜》 打譜:姚丙炎

南宋郭楚望在瀟、湘水畔北望九嶷山被雲霧所遮蔽,有感於時事作此曲以表達其忠貞之志及抑鬱的情緒。

9. 華胥引
據本:《神奇秘譜》 打譜:姚丙炎

樂曲寫黃帝憂慮治國之困難,一日午睡夢遊華胥國而悟出治國之道理。全曲清新活潑,流暢輕快,反映古代人民對大同世界之嚮往。

10. 屈原問渡
據本:《西麓堂琴統》 打譜:姚丙炎

樂曲是後人為屈原忠而被謗的遭遇而感悲憤嘆息,作以吊念之。曲中自傷自失,具濃郁的一唱三嘆情調。

11. 鶴鳴九皋
據本:《神奇秘譜》 打譜:姚公白

樂曲的主旨是「以鶴鳴九皋喻琴聲之清婉也。」其曲意幽深,音韻清雅,具高古君子風度。

12. 普庵咒
據本:《栩齋琴譜》 傳授:姚丙炎

據明代《伯牙心法》載:「斯曲即普庵禪師之咒語,後人以律調擬之也。」曲調清逸雅暢,質樸平實,莊嚴肅穆,猶如鐘鼓齊鳴。



 
  演出者介紹  
         
    姚公白,上海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現為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研究員。得其父姚丙炎先生系統教授古琴,並曾受教於吳振平、張子謙先生。多次於國內講學及公開演奏,並曾應邀到香港、日本等地講學和舉行獨奏音樂會。錄有《姚門琴韻》(1991年香港雨果)、《皇響──姚公白古琴》(1998年 King Record Co. LTD., Japan)、《鶴鳴九皋》(2005年西安德音文化) 、《鳳凰和鳴(浙江博物館藏唐琴錄音)》(2009年浙江文藝音像) 等古琴音樂光盤。

  姚公敬,上海琴家。得其父姚丙炎先生傳授古琴。錄有《姚門琴韻》(1991年香港雨果)古琴音樂光盤。

  公白、公敬作為姚門第一代傳人,以彈奏其父姚丙炎先生打譜整理的琴曲為特徵。公白繼承其父右手輕靈、乾淨,揮灑自如的特長,擅奏〈烏夜啼〉、〈小胡笳〉、〈孤館遇神〉、〈廣陵散〉等感情起伏大的琴曲。而公敬則繼承其父穩健恬淡、含而不露的琴風,擅奏〈龍朔操〉、〈屈原問渡〉、〈華胥引〉等琴曲。





 
  九月二十五日演出曲目  
         
  演出曲目         演出者

秋宵步月         琴:姚公白
高山           琴:姚公敬
憶故人          琴:姚公敬
烏夜啼          琴:姚公白
行行重行行        歌:張為群 琴:姚公白
六字大明咒        歌、琴:馬常勝

中場休息十五分鐘

蒹葭吟          歌:張為群 琴:姚公白
般若心咒         歌、琴:馬常勝
古風操          琴:姚公白
龍朔操          琴:姚公敬
瀟湘水雲         琴:姚公白
陽關三疊         歌:張為群 馬常勝 琴:姚公白 姚公敬

*鳴謝盧偉國博士借出宋琴「移雲」及明琴「海月天風」。


 
  曲目簡介  
         
  1. 秋宵步月 
據本:《西麓堂琴統》 打譜:姚丙炎

寫清秋良夜,月下閒步之趣,曲調舒徐閒
雅。定絃以三、四絃同聲,實屬罕見。

2. 高山 
據本:《琴學入門》 打譜:姚丙炎

《列子.湯問》記載伯牙善彈琴鍾子期善聽琴,一次,伯牙彈了一首高山屹立、氣勢雄偉的樂曲,鍾子期讚曰:「巍巍乎志在高山。」樂曲與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相關。

3. 憶故人
據本:彭祉卿傳譜 傳授:姚丙炎

樂曲取音細膩,韻味醇厚,情感深沉,幽思悱惻,是表達思憶心境的代表琴曲之一,也體現了古琴音樂在心理描寫上所成就的高超境界。

4. 烏夜啼
據本:《神奇秘譜》 打譜:姚丙炎

是曲描述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受主猜疑恐招禍患,其妾由黑夜到黎明、焦慮到喜悅之情境及情緒之轉變過程,音韻別緻、曲意委婉。

5. 行行重行行
歌詞:《古詩十九首》其一
作曲:張傳芳 配譜:張為群、姚公白

憶念在外親人,情感曲折而細膩,具有濃厚抒情色彩。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餘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雲蔽白日,遊子不顧反。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

6. 六字大明咒

是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咒,象徵一切諸菩薩的慈悲與加持。其內涵異常豐富,蘊藏了宇宙中的大能力、大智慧、大慈悲。
「唵嘛呢叭咪吽 (OM MAŅI PADME HUM)」

7. 蒹葭吟
歌詞:《詩經.秦風.蒹葭》 作曲:姚公白

此曲抒發對心中「伊人」的愛慕。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遡洄從之,道阻且長;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淒淒,白露未晞。所謂伊人,在水之湄。遡洄從之,道阻且躋;遡游從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涘。遡洄從之,道阻且右;遡游從之,宛在水中沚。」

8. 般若心咒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所載之大明咒,亦為般若佛母之真言,表其能自度度他,同得解脫,成就菩提。
「噶雅他嗡 噶帝噶帝 波吶噶帝 波吶桑謨 噶帝 波帝雅 娑訶」

9. 古風操
據本:《神奇秘譜》 打譜:姚丙炎

樂曲相傳為文王所作,然細味卻有西域少數民族音樂元素,別具風格。

10. 龍朔操
據本:《神奇秘譜》 打譜:姚丙炎

此曲又名〈昭君怨〉,取材昭君出塞和番的故事,曲調悲切,曲意傷感。

11. 瀟湘水雲
據本:《五知齋琴譜》 打譜:姚丙炎

原曲由南宋郭楚望所作,本曲經後人改編擴體而成,描述郭氏在瀟、湘水畔北望九嶷山被雲霧所遮蔽,有感於時事,作此曲以表達其忠貞之志及抑鬱的情緒。

12. 陽關三疊
據本:《琴學入門》 傳授:姚丙炎

樂曲由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一詩發展而成,音樂與詩句緊密結合,將依依惜別的真摯情感作深刻入微的表達。

「清和節當春,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霜夜與霜晨,遄行,遄行,長途越度關津,惆悵役此身。歷苦辛,歷苦辛,歷歷苦辛宜自珍,宜自珍。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依依顧戀不忍離,淚滴沾巾,無復相輔仁。感懷,感懷,思君十二時辰,參商各一垠。誰相因,誰相因,誰可相因日馳神,日馳神。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芳草遍如茵。旨酒,旨酒,未飲心已先醇。載馳駰,載馳駰,何日言旋軒轔,能酌幾多巡,千巡有盡,寸衷難泯,無窮的傷悲。楚天湘水隔遠濱,期早托鴻鱗,尺素申,尺素申,尺素頻申如相親,如相親。噫!從今一別,兩地相思入夢頻,聞雁來賓。」



 
  演出者介紹  
         
    姚公白,上海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現為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研究員。得其父姚丙炎先生系統教授古琴,並曾受教於吳振平、張子謙先生。多次於國內講學及公開演奏,並曾應邀到香港、日本等地講學和舉行獨奏音樂會。錄有《姚門琴
韻》(1991年香港雨果)、《皇響──姚公白の古琴》(1998年 King Record Co. Ltd., Japan)、《鶴鳴九皋》(2005年西安德音文化) 、《鳳凰和鳴(浙江博物館藏唐琴錄音)》(2009年浙江文藝音像) 等古琴音樂光盤。

  姚公敬,上海琴家。得其父姚丙炎先生傳授古琴。錄有《姚門琴韻》(1991年香港雨果)古琴音樂光盤。

  公白、公敬作為姚門第一代傳人,以彈奏其父姚丙炎先生打譜整理的琴曲為特徵。公白繼承其父右手輕靈、乾淨,揮灑自如的特長,擅奏〈烏夜啼〉、〈小胡笳〉、〈孤館遇神〉、〈廣陵散〉等感情起伏大的琴曲。而公敬則繼承其父穩健恬淡、含而不露的琴風,擅奏〈龍朔操〉、〈屈原問渡〉、〈華胥引〉等琴曲。
  
張為群,任教於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2005年起隨劉楚華教授習古琴。2008及2009年曾參與志蓮淨苑舉辦之姚公白古琴演奏會的絃歌演唱。

  馬常勝,自由音樂人,祖籍江蘇,生於青海,現居廣州。古琴始學於嶺南琴家呂宏望先生,後師從古琴名家姚公白先生。出版發行包括流行音樂專輯、佛教音樂專輯、古琴音樂專輯在內的數張唱片,2010年台灣風潮唱片公司出版發行了他的佛教唱誦精選集《天籟如夢》。


 
  古琴簡介系列一 - 古琴歷史悠久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亦是中國最早的絃樂器之一,具三千多年的歷史,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噐」。三千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和實物,以其中的〝曲、譜、器〞為例,可見中國古代在音樂領域的智慧和貢獻。
 
         
 

曲:三千多首,上迄先秦下至明清的琴曲;
譜:主要集中於明清之際的琴譜約一百五十部;
器:大量唐宋之明清的古琴,或藏於中外各博物館或存於當今琴人、藏家。

中國古琴悠久歷史和博大精微的學系統統,令世界樂壇矚目。
 
  古琴簡介系列二 - 具有象徵性的古琴尺寸  
         
 

長約3尺6寸5分(約122-125厘米),象徵一年有365天;
前闊八寸,按八氣節;
後闊四寸,表春夏秋冬四時;
厚二寸,表兩儀。
 
  古琴簡介系列三 - 古琴的琴體  
         
 

琴面是弧形,象徵「天圓」,琴底為平,象徵「地方」;底板上有用於安放「琴軫」的「軫池」,中部以下嵌有用於支撐琴身和纏弦的「雁足」。 底板有兩個出音孔,通常為長方形;靠近中部的一個較大,稱為「龍池」;靠近琴尾的較小,稱為「鳳沼」。
古琴有13個標誌泛音位置的徽,代表着一年12個月及閏月。
 
  古琴簡介系列四 - 琴絃  
         
  古琴最初有五根弦,定為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
五聲:宮、商、角、徵、羽。另外也有多種象徵意義,例如:
“五行” :土、金、木、火、水;
“五性” :脾、肺、肝、心、腎;
“五常” :信、義、仁、禮、智;
更有比附為:君、臣、民、事、物。
五根絃的五音傳統音名為宮、商、角、徵、羽。現代樂界一般以絶對音高給以定絃,分別定為C,D,F,G,A。

傳統五音對應的五律為:黃鐘、太簇、姑洗、林鐘、南呂。
周代才開始有七根絃。傳統的琴絃為絲絃,現代則多採用尼龍鋼絲弦。
絲絃共有三種規格,「太古」為標準絃,「中清」最細,「加重」最粗且絃外纏絲。
 
  古琴簡介系列五 - 古琴的材料  
         
  琴身材質是影響古琴音色的首要因素。
面板一般為桐木或杉木製,底板為梓木或楠木制,常用的漆灰作保護。
其他附件如岳山、承露、龍齦、雁足、琴軫則用硬木、玉石等堅硬材料製成。
13個琴徽多用螺鈿或金玉等材料製成。
 
  古琴簡介系列六 - 古琴的音域和音色  
         
  常用音域為一絃散音C到七絃一徽泛音d3,共四個八度加一個大二度。
古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種基本音色,傳統琴學中以泛音代表天,散音代表地,按音代表人,象徵「天地人和」。
唐代孟郊《聽琴》詩中有:“學道三十年,未免憂死生。聞彈一夜中,會盡天地情。”這是他在聽琴中結會多年修道而感慨萬分地歌咏。
 
  古琴簡介系列七 - 琴人  
         
 

古代文人雅士、貴族子弟多數能琴,其中以琴著稱的有:伯牙、孔子、司馬相如、蔡邕、蔡文姬、嵇康、阮籍、董庭蘭、郭楚望、朱權等。
古代更有很多人雅士喜歡聽琴,並寫下諸多聽琴感悟經典詩文。如唐代詩李白、白居易、王維、孟郊、韓愈等,宋代的歐陽修、蘇東坡等。

白居易《好聽琴》(五律)中有 “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一聲來耳裏,萬事離心中。”可充份感受到詩人在靜淡古樸琴樂中體悟到的禪機。
 
rel_article
list 9月23日“南蓮清音”曲目簡介及演出者介紹
list 9月25日“南蓮清音‧琴韻絃歌”曲目簡介及演出者介紹
list 古琴簡介系列
 
 
top_button
Nan Lian Gard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