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及其他活動 > 表演 > 古琴簡介系列
 
古琴簡介系列
     
  古琴簡介系列一 - 古琴歷史悠久  
         
 

古琴是中國最古老的樂器之一,亦是中國最早的絃樂器之一,具三千多年的歷史,被尊為「國樂之父」、「聖人之噐」。三千多年來積累了大量的珍貴資料和實物,以其中的〝曲、譜、器〞為例,可見中國古代在音樂領域的智慧和貢獻。
 
         
 

曲:三千多首,上迄先秦下至明清的琴曲;
譜:主要集中於明清之際的琴譜約一百五十部;
器:大量唐宋之明清的古琴,或藏於中外各博物館或存於當今琴人、藏家。

中國古琴悠久歷史和博大精微的學系統統,令世界樂壇矚目。
 
  古琴簡介系列二 - 具有象徵性的古琴尺寸  
         
 

長約3尺6寸5分(約122-125厘米),象徵一年有365天;
前闊八寸,按八氣節;
後闊四寸,表春夏秋冬四時;
厚二寸,表兩儀。
 
  古琴簡介系列三 - 古琴的琴體  
         
 

琴面是弧形,象徵「天圓」,琴底為平,象徵「地方」;底板上有用於安放「琴軫」的「軫池」,中部以下嵌有用於支撐琴身和纏弦的「雁足」。 底板有兩個出音孔,通常為長方形;靠近中部的一個較大,稱為「龍池」;靠近琴尾的較小,稱為「鳳沼」。
古琴有13個標誌泛音位置的徽,代表着一年12個月及閏月。
 
  古琴簡介系列四 - 琴絃  
         
  古琴最初有五根弦,定為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
五聲:宮、商、角、徵、羽。另外也有多種象徵意義,例如:
“五行” :土、金、木、火、水;
“五性” :脾、肺、肝、心、腎;
“五常” :信、義、仁、禮、智;
更有比附為:君、臣、民、事、物。
五根絃的五音傳統音名為宮、商、角、徵、羽。現代樂界一般以絶對音高給以定絃,分別定為C,D,F,G,A。

傳統五音對應的五律為:黃鐘、太簇、姑洗、林鐘、南呂。
周代才開始有七根絃。傳統的琴絃為絲絃,現代則多採用尼龍鋼絲弦。
絲絃共有三種規格,「太古」為標準絃,「中清」最細,「加重」最粗且絃外纏絲。
 
  古琴簡介系列五 - 古琴的材料  
         
  琴身材質是影響古琴音色的首要因素。
面板一般為桐木或杉木製,底板為梓木或楠木制,常用的漆灰作保護。
其他附件如岳山、承露、龍齦、雁足、琴軫則用硬木、玉石等堅硬材料製成。
13個琴徽多用螺鈿或金玉等材料製成。
 
  古琴簡介系列六 - 古琴的音域和音色  
         
  常用音域為一絃散音C到七絃一徽泛音d3,共四個八度加一個大二度。
古琴有散音、泛音和按音三種基本音色,傳統琴學中以泛音代表天,散音代表地,按音代表人,象徵「天地人和」。
唐代孟郊《聽琴》詩中有:“學道三十年,未免憂死生。聞彈一夜中,會盡天地情。”這是他在聽琴中結會多年修道而感慨萬分地歌咏。
 
  古琴簡介系列七 - 琴人  
         
 

古代文人雅士、貴族子弟多數能琴,其中以琴著稱的有:伯牙、孔子、司馬相如、蔡邕、蔡文姬、嵇康、阮籍、董庭蘭、郭楚望、朱權等。
古代更有很多人雅士喜歡聽琴,並寫下諸多聽琴感悟經典詩文。如唐代詩李白、白居易、王維、孟郊、韓愈等,宋代的歐陽修、蘇東坡等。

白居易《好聽琴》(五律)中有 “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一聲來耳裏,萬事離心中。”可充份感受到詩人在靜淡古樸琴樂中體悟到的禪機。
 
rel_article
list 2010年南蓮清音‧琴韻絃歌
list 9月23日“南蓮清音”曲目簡介及演出者介紹
list 9月25日“南蓮清音‧琴韻絃歌”曲目簡介及演出者介紹
 
 
top_button
Nan Lian Garden